中國時報【(執筆:黃奕瀠、張翠芬)】

木幡幾子,85歲,是福島縣相馬市井戶端公營住宅的「戶長」,因為年紀最大,被推舉為代表。去年,她才搬進這棟為老人興建的公營住宅,直說在這裡生活很愉快,每日可做體操、跳夏威夷舞,還有卡拉ok。年紀最小的鈴木悅子也76歲了,她是住戶裡最活潑的,很享受這裡的生活:「這裡的租金是一萬日圓,但因為政府補助四分之三,所以我只需付2500日圓。」

這個可容46戶的公營住宅,是東日本大地震後,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援建的,採日本傳統的「長屋」設計。日本長屋是由12-15個小單位組成,它配有公共食堂、洗衣房和集會場所,地點就在老人原來的村莊,住戶就是自己熟悉的老鄰居。

相馬市建設部建築課課長補佐伊東充幸表示,這裡都住60歲以上,無親人、無屋子的老人,有專車接送他們到醫院,也有志工來協助,每日都有便利商店車子來賣東西,「日本進入超高齡社會,社會福祉投入非常重要。」

「老人可以一起共同生活,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。」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副會長葉金川說,日本公營住宅規劃,往「老人集合住宅」的方向走,藉由成立互助的社區組織讓老人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安養天年,除了「共同生活」彼此照應,還鼓勵老人「走出家門」與人認識、互動,以免發生老人孤獨在家老死無人發現的悲劇。

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辦公室主任林育如表示,自1951年日本公營住宅法訂定後,日本大量興建公營住宅,「政府出資成立住宅公團,這個公法人負責社會住宅的管理和興建。」除了住宅公團外,政府也涉入公營住宅興建,社會住宅的量多且多樣,「尤其當量達到一定程度,原有社會住宅老舊後,也考慮到更新。」老人公營住宅即是一種。

台灣除了面對社會住宅量的需求外,也須兼顧到品質和弱勢需求。葉金川指出,台灣在202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0%,社會住宅政策須及早因應,「台灣很多舊公寓沒有電梯,住在高樓層的老人家根本爬不上去,在寸土寸金的都會社區全面改建增設無障礙設施,要花費的成本太大,老人在自宅安養有一定困難。」他認為,政府除了設置大型安養中心,也可以比照日本興建小型老人集合住宅,讓老人安心在地安養。


本文出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日老人公營宅-讓長輩在地安養-220122163--finance.html搜尋相關資料:525全民配屋網
arrow
arrow

    李成齊攜梨濟悄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